约了小白杨同学去环江徒步,徒步午饭之后的娱乐定下看《年少日记》
说起来会定这个电影,还是因为小踩的哥哥们的倾情推荐:“虽然他已不在,但他从未远离”——好磕
就这样,带着磕CP的心情,走进了电影院
未曾想,这其实是一部很致郁的电影
电影以儿童郑有杰的视角展开,呈现了一个由暴力控制狂父亲、对暴力麻木顺从的母亲、对家庭暴力视若无睹的弟弟这么一个畸形家庭
同时也展开了一个郑Sir寻找一个写了遗书意图自杀的学生的成人时间线,两条时间交错进行叙事
这部电影所有的一切都很直给:家庭暴力、学业压力、校园霸凌、抑郁症等议题,都直白地给了出来
省略很多可能会引起误会或造成理解偏差的隐喻,让观众很容易就代入角色,沉浸到了故事中
最难能可贵的是创作者的克制,不仅是对情绪的克制,也不刻意煽情,更没有什么说教的台词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处:儿时有杰被打,后续就会有缓和情绪的情节插入,比如一家四口一起吃早餐的短暂的温馨,比如小陈老师搂着肩膀温柔地说“你弹左边我弹右边”;班长一直沉默不愿交流也不承认自残,被带到山顶大叫,社工阿姨为了鼓舞她自己发出了第一声奇怪的声音;将死的父亲和成年的儿子失声痛哭忏悔往昔,但是没几秒就戛然而止,镜头给到了父亲的遗像和安静的主角;有新闻报道学生跳楼,有网友在新闻下冷嘲热讽,主角气到站在路边拿着手机和网友对战,在主角气愤地语音输入进行回复之后,镜头就拉远给了主角全景,声音只剩下环境音。
这种情感上的克制可以说是很温柔了,要知道从有杰被撕漫画书被暴打开始,作为一个有同样童年阴影的人来说,差点PTSD。
电影叙事上用了一点叙诡营造了一个身份和视角上的小反转,中期反转揭幕时观众会恍然大悟,但同时电影的主题从这里开始走向了另外一条路
但这个诡计在我看来对电影的表达来说可有可无,如果影片一开始就表明郑Sir是郑有俊,对内容的表达影响其实也没多大,形式和内容并没有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优点就是观众容易沉浸于角色和故事中,注意力很容易集中,不会因为两个人物随时切换造成注意力分散;
但缺点也很明显——反转前后内容主题的偏差。
反转前期是有杰视角,主题主要在家庭暴力、学业压力、校园霸凌、学校教育等问题;反转之后的主题就偏移到了如何面对家庭创伤、挽救爱情
前后的情感落差不能说没有,本来如何摆脱家庭阴影和前面的主题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行叙述的,但因为叙述上诡计,就导致这两个问题被隔得很远很开
加上男主自我剖析的对象是妻子,前期因为有杰离世而聚集起来的情感瞬间就无处安放
小白杨同学看完出来疑惑地感觉到电影节奏有点怪怪的,但具体怎么怪也没说出来,想必也在这里吧
电影最后,有俊带着鲜花来到天台,转头看见哥哥有杰微笑着站在一边,我以为会轻声叫出“哥哥”,然后电影落幕
然而并没有,弟弟终究还是在愧疚之中活成了他希望成为的样子